娃总啃衣角、晃不停?这些 “怪癖” 其实在帮他调节感官

Posted :

in :

by :

深夜爬起来给娃盖被子,却发现他正抱着枕头角啃得津津有味;带娃逛超市,他突然蹲在地上转圈圈,越转越开心;甚至吃饭时,他也会忍不住摸一摸桌子边缘、闻一闻碗里的米饭 —— 不少家长遇到这些情况,都会悄悄担心:娃这 “怪癖” 正常吗?会不会有问题?

其实别慌!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,大多是孩子在 “主动调节感官”,是他们适应世界的小方法。今天就来聊聊娃常见的 4 种 “怪癖”,帮你读懂背后的小秘密~

1. 总爱 “啃啃咬咬”:用嘴巴探索,给情绪找出口

你家娃是不是也这样?:

出牙期过后还啃手指、咬衣角,连绘本的边角都要含一含;

看到新玩具先放嘴里 “尝一尝”,甚至会啃咬自己的袖口、围巾。

别着急制止!这是娃在 “补感官”

孩子的嘴巴是重要的 “感知器官”,如果他总爱啃咬,可能是嘴巴的触觉敏感度较低,需要更多 “口内刺激” 来满足需求。比如啃咬软乎乎的衣角时,口腔能感受到布料的纹理和弹性,这种触觉反馈会让大脑释放 “舒缓神经递质”—— 就像成人捏解压玩具一样,能帮娃平复烦躁(比如排队时无聊)、集中注意力(比如听故事时啃咬玩偶),甚至缓解紧张(比如去陌生环境时咬自己的小毛巾)。

家长可以这样做

准备安全的 “替代物”,比如硅胶牙胶、可啃咬的布艺玩具(定期清洗),避免娃啃咬脏东西;如果娃啃咬自己的手或衣服,不用大声呵斥,轻轻递上替代玩具,温柔说 “我们咬这个更安全哦”。

2. 喜欢 “摇摆旋转”:给前庭系统 “充充电”

有的娃特别爱做 “旋转动作”:

坐在地上转圈圈,转晕了停下来笑,过会儿又接着转;

荡秋千时要荡得很高,或者自己在沙发上前后摇晃身体。

这不是 “调皮”,是前庭系统在 “求刺激”

我们的内耳里有个 “前庭系统”,就像身体的 “平衡小雷达”,负责感知运动、维持平衡。有些孩子对前庭刺激的敏感度较低,普通的走路、跑跳满足不了他们,就会通过旋转、摇摆来获取更多运动反馈 —— 这种动作能让他们感觉 “清醒又舒服”,比如刚睡醒时摇摆身体,是在帮自己快速 “唤醒状态”;无聊时转圈圈,是在给自己找 “感官乐趣”。

要注意 “适度”,避免感官超负荷

虽然旋转能帮娃调节感官,但过度旋转(比如连续转 20 圈以上)可能让娃头晕、恶心,甚至后续出现烦躁、注意力不集中的 “延迟反应”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:比如和娃玩 “旋转游戏”,约定 “转 5 圈就停下来找妈妈”,用计时器或数数控制时间;也可以提供更安全的前庭活动,比如滑滑梯、骑平衡车,替代单纯的旋转。

3. 爱 “嗅探一切”:用气味寻找 “安全感”

有些娃像个 “小嗅觉侦探”:

抱妈妈时要埋在衣服里闻一闻,睡觉前必须闻着自己的小被子才能入睡;

看到花朵、水果,甚至妈妈的护手霜,都要凑过去嗅一嗅。

嗅觉是娃的 “情绪小开关”

嗅觉是人体唯一直接连接 “边缘系统” 的感官 —— 边缘系统掌管着我们的情绪、记忆和快乐感。对孩子来说,熟悉的气味(比如妈妈衣服上的洗衣液味、自己小被子的味道)就像 “安全信号”,能快速唤起他们的愉快回忆(比如妈妈抱自己的温暖),帮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感到安心;而新鲜的气味(比如草莓的香味、泥土的味道)则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,让他们更愿意探索周围世界。

家长可以这样呼应

不用阻止娃 “正常嗅探”(比如闻水果、闻花草),还可以主动和他互动:“这是苹果的香味,是不是甜甜的?”;如果娃特别依赖某件物品的气味(比如小毛巾),可以多准备一件同款清洗替换,避免气味消失让娃焦虑。

4. 总 “坐立不安”:小动作里藏着 “触觉需求”

有的娃不管是吃饭、上课,都安静不下来:

坐在椅子上时,脚会不停踢地面,手会摸裤子上的松紧带;

听故事时,会反复捏自己的衣角,或者摆弄手里的小玩具。

别骂娃 “不专心”,他在 “补触觉”

这类 “坐立不安” 的小动作,其实是娃在满足自己的 “触觉渴望”。比如摸松紧带能感受到 “弹性触觉”,踢地面能获得 “压力反馈”,这些轻微的触觉刺激能帮娃平复情绪 —— 就像有些成人紧张时会转笔、摸衣角一样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小动作还能帮娃 “集中注意力”,比如上课摸小橡皮时,大脑能通过触觉保持清醒,反而更容易听进老师的话。

家长可以这样支持

给娃准备 “触觉小工具”,比如握在手里的软硅胶球、套在手腕上的毛绒手环,让娃在需要时能通过这些工具满足触觉需求,避免摸脏东西或影响他人;如果娃在吃饭、睡觉前坐立不安,可以陪他做几分钟 “触觉小游戏”(比如摸一摸不同质地的布料),帮他释放触觉需求后再进入状态。

什么时候需要找专业人士?

大多数情况下,娃的 “怪癖” 都是正常的感官调节行为,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减少。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咨询医生或职业治疗师:

行为太频繁,严重影响日常:比如吃饭时一直啃咬勺子,导致无法正常进食;上课时长时间旋转,影响自己和同学学习;

伴随其他异常表现:比如对声音、光线特别敏感(听到电话铃就哭闹),或者拒绝接触某些材质(比如不肯穿棉质衣服);

行为有伤害性:比如啃咬自己的手指到出血,或者旋转时故意撞墙。

    最后想跟家长说:看到娃的 “怪癖” 时,先别急着焦虑或制止 —— 试着蹲下来观察,你会发现,这些看似古怪的小动作,其实是娃在努力 “适应世界” 的小方式。如果实在担心,就记下来娃的行为表现,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;如果只是正常的感官调节,那就温柔陪伴,给娃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吧~

    Comments

    发表回复

 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