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孩子抵触的根源
- 耐心倾听心声:当发现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时,父母应第一时间找个安静、舒适的环境与孩子交流。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,那就放下手头事务,坐在孩子身旁,温和地问:“宝贝,我发现你不太想写作业,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啦,能和妈妈 / 爸爸说说吗?” 给予孩子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,可能孩子是觉得作业难度太大,或者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不愉快的事,影响了写作业的心情。
- 观察行为表现:除了直接询问,日常多留意孩子的行为细节。如果孩子不想参加体育活动,看看他平时是否对运动类话题不感兴趣,或者在运动时是否有过不愉快的经历,像是跑步时摔倒受伤,导致对体育活动产生恐惧和抵触。
与孩子展开有效沟通
- 解释做事意义:向孩子清晰阐述做这件事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。比如孩子不想打扫自己的房间,父母可以说:“宝贝,把房间打扫干净,你玩耍的时候就会更舒服,而且自己整理房间也是一种成长,以后你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啦。”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,让他明白做事的价值。
- 尊重孩子想法:在沟通中,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。若孩子不想上绘画兴趣班,父母不要立刻否决,而是说:“我知道你现在不太想上绘画班,能和我讲讲你是怎么想的吗?我们一起商量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。”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这样他才更愿意配合。
尝试多元激励手段
- 设定合理目标:把孩子不想做的事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,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时,就给予肯定和奖励。例如孩子不想跳绳,那就先设定跳 50 个的目标,完成后奖励一颗他喜欢的糖果,逐步提升孩子的积极性。
- 进行榜样示范:父母自身以身作则。要是孩子不想读书,父母可以每天固定时间阅读书籍,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,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,觉得读书是一件有趣且重要的事。
- 赋予自主权利:在一定范围内,给孩子自主选择做事方式或时间的权利。如果孩子不想现在练钢琴,父母可以和他商量:“那我们今天晚点练,你想在晚饭后还是睡前练呢?” 增加孩子对事情的掌控感,从而减少抵触情绪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