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谈论酒精:该问什么和该说什么

Posted :

in :

by :

“去年夏天,我社区的一名青少年在一次酒会后死于车祸。你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和我的孩子谈论酒精的提示吗?他们分别是 7 岁和 11 岁。”

父母是影响孩子是否饮酒的最重要因素,越早开启这些对话,越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正确认知的种子。研究表明,如果父母清晰地告知孩子吸毒和酗酒的风险,孩子沾染这些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一半。

好消息是,最近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饮酒量呈下降趋势,约 60% 的各年龄段青少年表示自己不喝酒。然而,坏消息是部分青少年转而使用大麻替代酒精。本文聚焦于酒精话题,但其思路同样适用于与青少年探讨如何抵制大麻,即便在许多地方娱乐性使用大麻正逐步合法化。

家长们切勿等到孩子十几岁才开启关于酒精的对话。随着孩子成长,在不同阶段,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持续探讨这个话题。

尽早引入话题,关联生活事件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一旦社区发生与酒精或毒品相关的事故,即便孩子年仅九岁,也是开启对话的好时机。你可以这样引导:“这是一场本可轻易避免的悲剧…… 酒精不适合高中生,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尚未发育成熟,无法承受酒精的影响,这也是未成年人饮酒违法的原因。” 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,让孩子直观感受到酒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。

巧妙回应疑问,剖析背后原因

当孩子提出诸如 “但为什么大人可以喝酒呢?他们也会出事故!” 这样的疑问时,11 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规则充满好奇的阶段,此时需要家长耐心解答。你可以回应:“你说得对,任何人都不应酒后驾车。即使对成年人而言,酒精也会影响大脑,使其思维和反应变慢。但对于适度饮酒的成年人,这种影响是暂时的。而孩子在大脑发育成熟前饮酒,酒精会改变大脑发育路径,产生的影响是长期的,还可能导致成年后更难应对饮酒问题。这就是你要成年后才能饮酒的原因之一。” 用清晰易懂的逻辑,帮助孩子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和行为准则。

明确不同期望,传递坚定态度

对于 7 岁的孩子,简单直接地强调规则:“什么时候可以喝酒?没错,等你长大了!” 用明确的话语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基本认知。

11 岁的孩子已有一定社交意识,可能接触到周围孩子对饮酒的好奇氛围,此时家长要说:“我的职责是守护你的健康。我知道你身边很多孩子可能尝试饮酒,你感到好奇很正常。你随时可以跟我分享,问我任何问题,我们也能一起想想如何回应朋友。但我明确不希望你饮酒,这对你百害而无一利。” 既表达理解,又传递坚定的反对态度。

15 岁的孩子逐渐有独立思考能力,家长可以说:“成年后是否饮酒由你决定。但当下,我要帮你保护好自己。饮酒对未成年人既违法又危险。我希望你照顾好自己,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现在和未来。” 在给予一定未来选择权的同时,强调当下的禁止。

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,都要明确提及大麻问题:“我知道大麻在一些地方合法化了,但它不适合年轻人。因为你的大脑还在发育,任何精神活性物质都会干扰大脑发育。成年后你可以自主决定,但在成年前,我希望你坚决说‘不’。” 统一且坚定地表明对不良物质的态度。

主动提供事实,强化风险认知

当孩子疑惑 “很多孩子喝酒或尝试毒品…… 为什么我必须等到长大了?” 时,家长要主动给出详细且有说服力的事实:“因为你的大脑仍在发育,使用酒精或大麻会改变大脑工作模式,降低思维能力和幸福感,且这种影响伴随一生。15 岁前尝试饮酒的孩子,成年后患酗酒问题的可能性是 20 岁后开始饮酒孩子的四倍。大麻会干扰大脑中的多巴胺回路,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到沮丧和压力,除非处于吸食后的兴奋状态。由于这种影响发生在大脑发育阶段,它带来的不是暂时变化,而是长期改变。青少年时期本就充满挑战,需要你保持最佳思考能力做正确选择,而喝酒或吸毒会让人失去思考能力,更易做出日后后悔的事。同时,这对身体有害,尤其对于热爱运动的你,会影响运动表现。并且,这是违法的行为。” 从多方面阐述危害,强化孩子对酒精和毒品风险的认知。

保持沟通畅通,冷静倾听引导

孩子们常通过分享一些不良行为来试探家长反应,比如当听到孩子说 “奥利弗偷偷把伏特加带进学校,今天在星巴克的杯子里” 时,家长要深吸一口气,保持冷静,因为这是孩子愿意沟通的信号。不要直接斥责 “太可怕了!我希望他惹上大麻烦!”,这会阻断交流。相反,引导孩子思考并表达:“哇!你怎么知道他在喝酒?…… 其他孩子都做了什么?…… 其他孩子试过吗?…… 他们是如何行动的?…… 你觉得呢?…… 你想试试吗?…… 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?…… 你认为奥利弗为什么要这样做?…… 最终发生了什么?…… 你认为其他孩子现在会尝试这个吗?…… 你会做这样的事情吗?…… 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?…… 有没有孩子以你钦佩的方式处理这件事?” 通过一系列问题,让孩子深入思考事件,表达内心想法,同时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态度和潜在想法。

注重引导反思,塑造良好品格

当孩子不在身边时,家长无法直接控制其行为,但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。比如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反思:“为什么你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喝酒是违法的?”“如果你在车里,司机喝了酒,你会怎么做?”“如果司机是成年人,比如朋友的父母呢?”“你知道有喝多的成年人吗?你觉得他们怎么样?”“你有没有想过我喝多了?当我喝酒时,我的行为不同?”“你知道有没有尝试过酒精或毒品的孩子?你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吗?”“你认为孩子们为什么要喝酒?”“你认为孩子们什么时候准备好尝试酒精?”“你们学校的孩子在聚会上做什么?你参加过这样的聚会吗?”“你有没有被邀请喝过酒?你是如何处理的?你被诱惑了吗?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?”“如果有人请你喝酒,你不想看起来很傻,你能说什么?”“如果你在聚会上感到有点紧张,除了喝酒,你能做什么?”“如果你在聚会上,有人喝酒昏倒了,你会怎么做?”“你有没有听说过 Rohypnol 药丸,通常被称为‘屋顶’?这是一种处方镇静剂,已用于许多约会强奸,因为它使受害者丧失行为能力。你将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有人在你的饮料中放入‘屋顶’的伤害?”“你会担心酗酒或吸毒吗?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?” 通过这些问题,帮助孩子思考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,培养良好品格。

模拟多样场景,演练应对话术

与孩子进行模拟对话,设想各种可能遇到的与饮酒相关场景以及需要做出的决定,让孩子提前演练应对方式。例如,如果有人提供他喝一杯酒,孩子可以回应:
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我是指定司机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今晚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我不喝酒。”
  • “不,谢谢,我在球队的比赛对我来说太重要了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我对酒精过敏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我喜欢我的可乐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,我服用的药物会以危险的方式与酒精相互作用。”
  • “不用了,谢谢。如果我的父母知道了,他们会永远禁足我 —— 他们总是这样做!”

通过反复演练,让孩子在实际遇到类似情况时有备无患,坚定拒绝饮酒。

分享实用策略,助力远离酒精

酒精在青少年聚会和成人聚会中都较为常见,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想出保持不饮酒的实用方法:

鼓励孩子结交同样不饮酒且兴趣相投的朋友,一起参与棋盘游戏、烹饪或手工艺等活动,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子。

请父母协助将自己家打造成非酒精活动的热门聚会场所,吸引朋友来家中开展无酒精娱乐活动。

去可能有酒精的聚会时,找一个同样不饮酒的青少年同伴互相支持,彼此监督,增强拒绝饮酒的底气。

在有酒精的聚会上,随身携带喜欢的非酒精饮料,既能解渴,又可避免因周围人饮酒而产生尝试的冲动。

参加有酒精的聚会前,制定好备用计划,比如和朋友提前约定好,如果聚会中饮酒氛围失控,就提前离开,去其中一人家里吃爆米花、看电影,确保有其他安全且有趣的活动可参与。

丰富生活体验,满足兴奋需求

青少年渴望兴奋感,需要在新环境中挑战自我。家长应鼓励孩子通过安全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,比如参与滑板、攀岩等体育活动,在运动中释放能量、体验刺激;或者投身于表演等兴趣爱好,在展现自我中获得成就感和兴奋感,从而减少对通过饮酒寻求刺激的渴望。

尊重孩子拒绝,培养自主意识

当孩子对不合理要求说 “不” 时,家长要认真倾听,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双赢解决方案。这样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,使其成长为有自己道德准则、愿意与家长合作的年轻人。当希望孩子服从时,要牢记:“服从是不管对错,按要求行事;道德是坚守正确,不顾他人指令。” 鼓励孩子在面对不良行为时,坚守道德底线,勇敢说 “不”。

正确面对尝试,引导安全意识

实际上,大多数孩子会在 21 岁前尝试饮酒。家长的目标是尽量推迟这一时刻,并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,以便在孩子开始饮酒时能及时知晓并给予指导。当发现孩子尝试饮酒时,家长可以这样引导:“我听说你对饮酒感到好奇并尝试了。但你可能不清楚自己身体会有什么反应。你打算如何确保自身安全?怎样确定身边有不喝酒、可依靠的朋友?如果遇到不喜欢的人纠缠,如何保护自己?你准备怎么回家?” 通过这些问题,引导孩子思考饮酒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应对方法,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。

提前规划预案,做好坚强后盾

家长和孩子可以设置一个秘密信号,比如特定的代码字或表情符号,孩子可通过发送该信号向家长求助,其含义为 “快来接我!” 一旦收到孩子的求助信号,家长要立即回复有家庭紧急情况,需要马上接孩子回家。这样孩子就能向朋友解释是父母因紧急情况要求自己回家,避免尴尬。可能家长会担心孩子回校后朋友询问 “有什么紧急情况”,但根据经验,这种询问很少发生。若孩子确实需要解释,可简单回应 “你了解我妈妈,她总是大惊小怪,啥事儿都能当成紧急情况”。提前做好这样的预案,能让孩子在遇到危险或不想参与饮酒活动时有可靠的求助方式。

同时,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:“如果你或你的朋友遇到麻烦,不要犹豫,立刻给我打电话。无论何时何地,我都会在你身边,且不会惩罚你。” 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他们永远的后盾,遇到问题可以毫无顾虑地寻求帮助,避免因害怕惩罚而陷入更危险的境地。

以身作则示范,塑造健康习惯

研究表明,父母的饮酒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影响。如果家长大量饮酒,孩子更有可能较早开始饮酒且饮酒量较大。因此,家长要以身作则,保持健康的饮酒习惯,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。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自身行为向孩子传递适度、自律的生活态度,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饮酒观念。

Comments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