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宝宝发出第一声清晰的 “妈妈” 或 “爸爸” 时,大概是每个家长最心动的瞬间。但就像花儿有不同的绽放节奏,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也各有步调 —— 有的宝宝 10 个月就会喊人,有的宝宝 1 岁半才慢慢开口,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。今天就来聊聊宝宝学说话的时间线、需要警惕的信号,以及家长能做的助力小技巧。
宝宝语言发育的 “里程碑” 时间表
从出生起,宝宝就已经在为说话悄悄做准备了。4-7 个月大时,他们会发出一连串的 “咿咿呀呀”,像是在和你 “聊天”,这其实是在练习口腔肌肉,为发音打基础。到了 6-7 个月,不少宝宝会开始模仿简单的音节,比如听到你说 “爸爸”,他可能会跟着发出 “baba” 的音,虽然还不懂意思,却已经迈出了模仿的关键一步。
8-12 个月是手势与语言结合的阶段。宝宝会用手指着想要的玩具,嘴里发出 “嗯~” 的声音,这是他们在用 “肢体 + 声音” 表达需求;有些宝宝还能说出单个单词,比如看到奶瓶说 “奶”,看到小狗说 “汪”。满 1 岁时,大部分宝宝能清晰地说出 1-2 个常用词,比如 “要”“拿”,虽然简单,却藏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。
这些情况,需要家长多留心
虽说宝宝说话有早有晚,但如果出现以下信号,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,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语言治疗师:
9 个月时,从未发出过咿呀声,或者咿呀声里几乎没有 “b、p、m” 这类辅音,总是单一的元音(比如 “a——”“o——”)。
12 个月时,想要玩具只会哭闹,不会用手指点,也不会看向你寻求帮助,仿佛 “手势语言” 还没解锁。
16 个月时,还没说过任何一个能听懂的单词,比如 “饭”“球”。
24-30 个月时,不会说两个词的短句,比如 “要抱抱”“喝奶奶”,只能用单个字或手势表达需求。
36 个月时,说话仍停留在单音节,比如把 “猫” 说成 “mao” 却没有最后的辅音 “g”,也不会问 “这是什么”“去哪里”,而且经常因为别人不懂自己的意思而发脾气。
早发现、早干预对宝宝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。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,排除听力问题、发育障碍等潜在因素,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。
家长这样做,帮宝宝轻松 “开口”
日常生活中的互动,就是最好的语言课堂。这些简单又有效的小方法,能帮宝宝更快理解语言的奥秘:
从宝宝出生就多和他 “对话”:换尿布时说 “宝宝我们换尿布啦,是不是舒服多啦”,喂奶时讲 “这是甜甜的奶奶,宝宝多吃点长高高”,让他在语境中感受语言的节奏。
回应宝宝的 “婴语”:当他咿咿呀呀时,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 “宝宝在说今天天气好吗?妈妈也觉得很舒服呢”,这种互动会让他觉得 “说话是件有趣的事”。
玩游戏学语言:拍蛋糕时边做动作边说 “拍拍拍,蛋糕熟啦”,躲猫猫时喊 “宝宝在哪里?妈妈找到啦”,在游戏中自然输入词汇。
把单词 “变长”:宝宝说 “狗”,你可以接一句 “对呀,这是一只黄色的小狗,它正在摇尾巴呢”,慢慢帮他拓展表达。
读绘本时多互动:指着图画问 “小兔子在哪里呀?”“小熊在吃什么?”,让阅读变成 “对话现场”。
利用生活场景教学:穿衣服时说 “我们穿红色的上衣,袖子在这里哦”,吃水果时数 “1 个苹果,2 个橘子”,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。
写在最后
宝宝学说话就像搭积木,需要一点一点积累。家长既要耐心等待,也要细心观察 —— 如果发现宝宝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,别犹豫,尽早带他去做专业评估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多和宝宝说话、多回应他的表达,就是给他们最好的 “语言养分”。相信在你的陪伴下,宝宝总会在某天给你带来惊喜,从 “咿呀学语” 慢慢变成 “妙语连珠”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