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幼儿园、早教机构或是家庭中,让孩子们配合完成一些他们不太情愿的事情,往往是教育者和家长们头疼的难题。其实,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,就能让孩子们更愿意配合。
吸引他们的注意力:用 “存在感” 唤醒专注
当孩子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时,与其在一旁反复喊 “听我说”,不如走到他们面前,轻轻蹲下,用温柔的眼神与他们对视,然后轻声说出你的要求。比如,孩子在玩积木时,你可以说:“宝贝,看着妈妈,我们现在要去洗手吃点心啦。”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,能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你的存在和话语的重要性,比远距离的呼喊有效得多。

表现得很荒谬:用童趣打破抵触
孩子们对新奇、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,成年人的荒谬行为往往能瞬间抓住他们的眼球。比如,当孩子不愿意穿衣服时,你可以拿起衬衫,假装它是一只会说话的小怪兽,用夸张的语气说:“哎呀,我是衣服小怪兽,我要把宝宝的小胳膊小腿都藏起来啦,谁来帮帮我呀?” 孩子很可能会被你的表演逗笑,进而愿意配合穿上衣服。或者在让孩子收拾玩具时,你可以一边扭动身体,一边用奇怪的腔调唱着自编的收拾歌,孩子也许会跟着你一起,在欢乐的氛围中完成任务。
不要问 —— 告诉:用明确代替模糊
面对孩子,过于委婉的提问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误解。比如,你想让孩子把玩具收起来,如果你问 “你能把玩具收一下吗?” 孩子可能会回答 “不能”。但如果你直接告诉他们 “现在请把玩具收起来放回玩具箱”,语气坚定且温和,孩子会更清楚地知道这是需要完成的事情。当然,这种 “告诉” 不是命令式的强硬,而是基于尊重的明确指引。
使用他们理解的词语:用 “童言” 拉近距离
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体系,用他们能理解的词语来沟通,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要求。比如,当你想让孩子放慢吃饭速度时,如果你说 “慢点吃,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”,孩子可能一头雾水。但如果你说 “宝宝慢慢吃,像小蜗牛一样,一口一口嚼香香”,他们就会明白你的意思。平时多留意孩子和小伙伴交流时使用的词汇,把这些词汇运用到你的表达中,会让沟通更顺畅。

要有耐心:用等待给予空间
孩子们的思维和行动节奏与成年人不同,他们切换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。当你给孩子下达指令后,不要期望他们立刻行动,要给他们留出缓冲的时间。比如,你说 “我们五分钟后要出门了,现在可以把绘本合上啦”,然后耐心等待,在这个过程中,你可以轻轻提醒,但不要催促。如果孩子还在专注于手中的事情,你可以再等一会儿,或者用温和的方式帮助他们过渡,而不是强行打断。
给孩子一个选择:用自主激发配合
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,给孩子提供两个符合你期望的选择,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,从而更愿意配合。比如,你想让孩子午睡,不要直接说 “快去睡觉”,可以问 “你想现在抱着小熊睡觉,还是听完这个小故事再睡呢?” 这两个选择的最终结果都是午睡,但给了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利,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,而不是被强迫的,配合度自然会提高。如果孩子拒绝选择,你可以温和地告诉他们:“既然你不想选,那妈妈就帮你选啦,我们现在抱着小熊睡觉吧。”
提供解释:用理由消除疑惑
当无法给孩子选择的余地时,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,能让他们理解你的用意,减少抵触情绪。比如,在公共场所,孩子非要乱跑,你拉住他后,可以解释说:“这里人很多,如果乱跑的话,可能会被别人撞到,也可能会和妈妈走散,这样会很危险,所以我们要拉着妈妈的手慢慢走。” 孩子虽然年纪小,但他们能感受到你的真诚,理解了背后的原因,就会更愿意遵守规则。
找到值得称赞的东西:用肯定强化行为
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,当孩子在配合的过程中表现出哪怕一点点进步,都要及时给予肯定。比如,孩子平时很抗拒刷牙,今天虽然磨磨蹭蹭,但最终还是刷了牙,你可以说:“宝贝今天自己主动刷牙了,真棒,牙齿肯定会变得白白净净的。” 这种具体的称赞,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到,从而增强自信心,更愿意在接下来的事情中配合。
这些技巧并非孤立存在,在实际运用中,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合。比如,在让孩子穿鞋子时,你可以先蹲下来吸引他的注意力,然后用他理解的词语说:“宝宝,我们要出门玩啦,你想穿红色的小鞋子,还是蓝色的小鞋子呢?” 同时,保持耐心等待他的选择。
通过这些方法,我们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,让他们在感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同时,更愿意配合我们做一些他们可能原本不太喜欢的事情,这不仅能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顺利,也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