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孩子吃药,你真的做对了吗?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!

Posted :

in :

by :

孩子生病,家长揪心,喂药便成了家庭中的一项重要任务。然而,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,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,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影响药物疗效,甚至还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。为了孩子的健康,家长们一定要警惕以下常见的给孩子吃药误区。

一、不按医嘱用药

(一)自行增减药量

有些家长认为,孩子病情轻,少用点药就能好,或者觉得多吃点药病能好得更快,于是自行增减药量。但药物的剂量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确定的,过少用药无法达到有效血药浓度,起不到治疗作用,还可能使病菌产生耐药性;过多用药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,引发不良反应,甚至中毒。比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,剂量不足可能无法有效退热,而过量服用则可能损伤孩子的肝脏。

(二)随意更改服药时间

每种药物都有其最佳的服药时间,这与药物的作用机制、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人体的生理节律等因素有关。例如,一些抗生素要求空腹服用,以利于药物快速吸收,达到最佳抗菌效果;而胃黏膜保护剂则需要在饭前服用,才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。如果家长随意更改孩子的服药时间,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,甚至增加药物对胃肠道等器官的刺激。比如将应该饭前服用的胃药在饭后吃,药物无法及时在胃黏膜形成有效保护,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
二、错误的喂药方式

(一)捏鼻子喂药

当孩子抗拒吃药时,部分家长习惯捏着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。这种做法非常危险,孩子在挣扎过程中,可能会将药物吸入气管,导致呛咳,甚至引发窒息,危及生命。

(二)混在食物中喂药

为了让孩子顺利吃药,有些家长会把药物混在孩子喜欢的食物或饮料中。但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这种方式。例如,抗生素与牛奶、果汁同服,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,降低药物疗效;一些肠溶片混在食物中服用,可能会提前在胃中崩解,失去肠溶片的作用,还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。此外,如果孩子吃到一半发现味道不对,拒绝继续进食,可能导致药物剂量摄入不足,影响治疗效果。

(三)用奶瓶喂药

用奶瓶喂药看似方便,但容易让孩子对奶瓶产生抵触情绪,影响日后正常吃奶。而且,药物在奶瓶中可能会残留一部分,导致孩子无法服下全部剂量。另外,一些药物与奶瓶的材质可能发生反应,影响药效。

三、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

(一)不了解药物副作用

家长在给孩子用药前,往往只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,而忽略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。每种药物都有其说明书,上面详细列出了不良反应等信息。例如,某些止咳药可能会引起嗜睡,家长如果不了解,在孩子服药后让其进行户外活动,可能会因孩子精神不振而发生意外。

(二)对不良反应处理不当

当孩子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,有些家长要么惊慌失措,不知道如何应对;要么不当回事,继续给孩子用药。正确的做法是,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反应,如皮疹、瘙痒、恶心、呕吐等,应立即停药,并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,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。如果是轻微的不良反应,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能可以继续观察或采取一些对症处理措施;如果是严重的不良反应,如过敏性休克等,则需要紧急就医。

四、滥用药物

(一)盲目使用抗生素

孩子一感冒发烧,有些家长就认为是细菌感染,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。然而,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,抗生素对病毒无效。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疾病,还会导致细菌耐药,增加日后治疗的难度。长期滥用抗生素还可能破坏孩子肠道内的正常菌群,引起腹泻等肠道问题。

(二)频繁更换药物

孩子吃了一两次药后,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家长就着急更换药物。每种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,频繁更换药物可能使药物无法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,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,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。一般来说,在按照医嘱规范用药 3 – 5 天后,如果症状仍无改善,应及时就医,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。

给孩子吃药绝非小事,家长们务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,避免陷入这些常见误区。在给孩子用药前,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,严格按照医嘱给药;采用科学的喂药方式,关注孩子用药后的反应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药物安全、有效地发挥作用,助力孩子早日恢复健康。

Comments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